人力资源职业技能测评指导中心
详情
精神离职令人忧(青眼)

就业自由化、择业自主化大潮涌动,炒“老板”鱿鱼般的“主动离职”,已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常态,凸显出就业观从“生存型”向“发展型”的全新转变。

与显性的“主动离职”相伴而生的,则是隐性的“精神离职”。说走就走的“主动离职”,张扬着“我的职业我做主”的自我选择,带给离职单位的损失是可弥补的;而欲走不走的“精神离职”,隐藏着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的自我沉沦,时时处处消解着所就职单位的发展动能。

何谓“精神离职”?百度百科这样解说:精神离职是指职场员工中存在的“出勤不出力”“人在心不在”“力在使不上”等现象。精神离职有较强的隐蔽性,会导致行业发展缓慢甚至无法发展。

放眼职场,“精神离职”现象大略有如下表征:或视不正常现象为正常之事,事不关己高高挂起;或抱怨不再挂在嘴上,心生不满不露声色;或准时上下班,既不迟到也不早退,只求“认真”不讲“效率”;或按章办事亦步亦趋,独特创意难生发,主动作为无踪迹;或甘当“和事佬”,乐做“老好人”,大小事务“以和为贵”……

凡此种种“精神离职”雾霾的生成,除了单位发展远景与职工个人目标不太合拍、单位负责人管理方式方法不太民主、单位激励惩戒机制不太人性化等等客观原因之外,员工本人职业方向不明晰、职业定位不实际、职业心态不稳定、职业攀比心过重、职业期望值过高等等主观原因也不可忽视。

不被“精神离职”的职场雾霾呛得喘不上气来,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忠告,不啻为一剂“空气清新剂”:现代人最大的缺点,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。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5年09月22日 18 版)